|
文/徐嗣千
花鼓,作为四川民间曲艺的一种,是以锣鼓伴奏演唱故事,并配以抛刀掷棒等杂耍表演的曲种,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的城镇乡村。蓬安花鼓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,于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农民出身的魏德良通过拜师学艺、刻苦钻研,成为蓬安花鼓的第三代传承人。他说,传统的民族艺术是文化的精髓,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,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,扩大花鼓这项艺术的受众群体,从而更好地让它传承发扬下去。
A 讲民情话民风 蓬安花鼓受到广大群众喜爱
花鼓的唱腔有很多技巧,早期的蓬安花鼓艺人多在码头乡镇卖艺,曲调、旋律流畅、节奏明快、易学易唱,表演形式结构简单,赋词顺当,字数灵活。基本唱腔可填五字句、七字句,变化唱腔是七字句,后接词。花鼓唱词不一定都是四句一段,有八句、十句,甚至还有更多段,根据内容确定。无论多少句,其唱腔变化均不大,最后一句放腔则无异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曾经的条条框框已经有所打破,如今也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元素。
“其实唱腔只是为了以更好的形式,或者说以更接地气的方式,来呈现我们要讲的内容。”魏德良告诉记者,花鼓一般讲述的内容都是农村的孝道文化、具有教育意义的街坊邻居趣事以及国家政策宣传等内容,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。
据了解,魏德良今年56岁,18岁时,就拜乔炳南、代祯益为师开始学习花鼓、金钱板以及评书等曲艺。如今已经有几十个年头,尽管年龄比较大,但是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,经常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,还被一些单位特聘为宣传员。
魏德良告诉记者,年轻的时候,大家条件都很艰苦,白天干农活时就带着鼓,歇息时就在地头演唱,晚上就在乡里唱。魏德良逐渐唱出了点名堂,只要鼓一敲、锣一打,就能吸引众多村民前来观看。
“虽然花鼓和金钱板这些都是很老的传统艺术,但是却不乏喜爱者。自从我小有名气后,不管在哪里表演都会有很多观众。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想拜我为师。”魏德良笑着说。
B 年轻人拜师学艺 将花鼓艺术用于宣传工作
在采访过程中,谈起自己收的徒弟,魏德良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。原来,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,就开始有人向小有名气的他拜师,学习花鼓和金钱板等传统艺术,如今徒弟已经有10余人。
“以前大部分徒弟主要来自于农村,学习这些传统艺术也就是为了当一名手艺人能够谋生。随着时代的变化,不少年轻人也向我拜师学艺,把这份传统艺术运用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。”魏德良说,时代在变,这份艺术的作用也在变。
魏巍今年28岁,是蓬安县一家旅游公司的员工,去年夏天就开始向魏德良拜师学习花鼓和金钱板,对于这份古老的传统艺术,魏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:这些传统艺术有很多精髓在其中,只要一个人沉下心去琢磨,就一定能掌握其中的要领,并且学以致用。它不仅能够丰富内心世界,还能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。通过刻苦的学习,如今魏巍已经能够独立撰写一些经典词句了,并且可以初步登台表演。
“我在蓬安县从事旅游行业,应该说展示蓬安景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,以前都是白话,没有更多的趣味性,如今学习了这份传统艺术,就可以自己写一些小段子,不仅让客人眼前一亮,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盈有趣。”魏巍笑着说。
其实很多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像魏巍一样,他们会把一些安全提醒以及防火防灾的内容编成曲艺的形式,在社区进行传唱宣传,起到的效果就远远好于发传单。
C 传统艺术走进校园 让它有生根发芽的土壤
谈及花鼓这些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,魏德良表示,以前一直都是熟人介绍,或者兴趣爱好者的拜师学艺。花鼓并没有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,都是一少部分热爱艺术的人在自娱自乐,偶尔遇到演出时,会登台亮相。如今花鼓已经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期间的精髓十分珍贵,应该被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。
日前,蓬安实验小学的相关负责人已经向他发出了邀请,让他当老师,给孩子们传授金钱板以及花鼓等传统艺术。
“现在已经定下来了,今年开学后我就要过去,每周三有两节课。这样一来,孩子们就能近距离接触并学习这些传统艺术了。”魏德良说,一旦花鼓这些传统艺术走进了校园,就有了它生根发芽的土壤,就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,拥有了更坚实的群众基础,传承工作就有一个崭新的面貌。
“其实不仅仅是蓬安实验小学给我发出了邀请,还有其他一些学校也邀请过我。”魏德良表示,花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不仅需要群众基础,还需要它自身的创新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一些时尚的元素。在花鼓戏的创作时,尽量与我们当代的时代精神相融合,内容上涉及一些当下人们关注的话题,或者是把政策宣讲编进故事等,通过改变原有的固定模式,让它变得更加灵活、更加有趣味性是目前应该思考的。
“花鼓是一项传统艺术文化,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,他的传承工作是纷繁而复杂的,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实践。”魏德良说。 |
-
-
|